我们家离开“上浪头”已有40多个年头了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这个茅山小村子当年的点点往事仍在我梦中萦绕,且愈发清晰起来。
50年前的今天,我们举家由省属林场来到“上浪头”生产队“插队落户”,当时我还不到6岁。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,村民们仍热情、无私地接纳了我们。
山清水秀,明清建筑
这是一个仅有10多户人家的古村落,青山秀水环绕,以陈姓人家居多,原名“小陈庄”,是方圆几十里范围内一块公认的“风水宝地”。
她北倚落部山,东、西两侧各有一条四季常流的小河,南面还有一块近百亩的水面—西洋塘。
登北山往南眺望,湛蓝的水网宛若一串璀璨的项链将村子紧紧拥抱,西洋塘仿佛就是镶嵌在村南口的巨大翡翠。每到雨季,山上的潺潺溪水就汇成了湍急的洪流直泻而下,飞舞的浪花欢快地奔向下游的古老运河-胥河。于是,“小陈庄”渐渐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-“上浪头”。
“德志,快过来帮我递砖头”。
一直猫在一人多深坑里刨砖块的徐大爷吃力地挺起腰板,仰面嘶声招呼着儿子。
一阵寒风袭来,让人不由得缩紧了脖子。
“这是什么时候的大砖头”
望着一大摞码放整齐且厚薄不一的大青砖,我好奇地问道。
“我也不晓得”。
徐大爷面带窘色和蔼地回答,眉宇间露出山里人特有的沧桑和微笑。

上世纪70年初,村子里仍保留着2幢青砖黛瓦的徽派明清建筑。
村北首那一长排二层建筑,归陈家4兄弟所有。远看,其高大的马头墙配以重檐结构,显得格外醒目和大气;近看,内外檐梁枋、斗拱、藻井等,构件巧妙规整,通体合一,上面还配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画。透过时光隧道,不难想象其当年是何等的精致、壮观。
村南边这幢格局完整的小四合院,由德志和小顺子两家合用。高大的门楼前两侧各有一块上马石,门楼下方还立有一对抱鼓石,小时候我总喜欢爬上去搂着石鼓当马骑,那门框上方一对猩红的门楣,煞是惹眼。不难看出,当年,这是一个高级武官的府第。走进院落,但见正厅高大的木柱下方均有墩鼓石,上面雕刻着各式精美图案,显得格外庄重、华贵。
这2幢建筑,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缩影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。可惜的是,人们因缺乏文保意识,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徽派老宅被村民拆毁,取而代之的是简易瓦房(老宅房料可“拆一建三”)。可悲的是,这些“新房”尽在1979年夏季发生的里氏6.0级地震中毁于一旦。
据史料记载,晚清年间,“长毛”(太平军)将原来草木茂盛、香火缭绕的茅山大地,变成了万物萧条、杳无生机的无人区。
“长毛”被剿灭后,为尽快恢复生机,朝廷将河南、湖北两省交界处的灾民整村迁此定居,这里幸存的老宅便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新主,而新主们自然是不知原主是谁了。
热心相助,亲如一家
山里的人们善良、热情且非常好客。无论男女长幼,从没有把我们家当外人待。
初来乍到,家里人对干农活是一窍不通。种地,担水,打柴,大家再忙也想着帮我们家做,就连孵小鸡、喂猪的活也是大家伙手把手教的。队里分粮、分油、分鱼、分草,哪样都想着我们家,每次还直接挑送上门。自留地还安排了最好的地块,每逢耕地、育苗、灌溉、收割季节,人们都主动前来“搭把手”。
说真的,当时我是很烦他的。
在学校或在路上,只要有人敢欺负我,村里的伢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冲过来保护我。一次,我和邻村的一个同学打架(并非全怪他),莽子看到后气冲冲地直接追到他家门口。
“小来子,快过来!”
我懵懵地跑进堂屋,只见中央摆放着一口黑色棺材。
“小脚奶奶死了,可怜哦!戴上孝帽,给奶奶磕个头吧!好听话的伢子啊!”
听着大婶那哀婉的语调,我顺从地模仿他人行了人生中第一个叩拜大礼。
是啊!村里人是真心把我当成了他们自家的孩子。
那时,外出当兵是众多农村青年的梦想。1972年冬季征兵,我红旗哥随公社70多名适龄青年到县医院参加体检,被定为甲级身体(全公社只有2人)。在讲求“根正苗红”的政治条件下,全公社仅有3个入伍名额,身为“黑五类”之子的哥哥居然榜上有名。
哥哥离家前几天,乡亲们陆续都来我们家道贺,仅鸡蛋就留下了满满一竹篮,这可是乡亲们仅有的盐巴钱啊!
新春临近,大队蒋书记还专门由公社给我们家稍来了红底镶金的“光荣人家”匾额。
艰辛劳作,清贫生活
“太阳落山哟喂喜洋洋啰哎……”
夕阳下,五十开外的王大爷手牵着牛,肩扛着犁,在坎坷的山路上边走边亨唱着祖籍河南花鼓戏,这高吭而悠扬的小调不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山谷间久久回荡。
在“农业学大寨”、“战天斗地”精神的感召下,每年寒冬腊月,村里“整劳力”必须到几十公里以外“上河工”。这不仅没有“工分”,而且还要自带粮草、被褥。冰天雪地中,民工们衣衫褴褛,住窝棚,喝稀饭,就咸菜。为了能赶在年三十和家人团聚,有人竟在凛冽的寒风中星夜步行近百里的山路。
那几年,提倡“移风易俗,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”。大年初一早上,人们一吃过汤圆,就得下地干活了。
养鸡,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。鸡蛋除了留给孩子和孕妇补身子,剩下的还得拿到供销社换成油盐酱醋。一旦遇上鸡瘟,全村的鸡就会死光光;一旦遇上“禁鸡”(说是“割资本主义尾巴”)全村的鸡就被宰光光。

天灾人祸何时休!
那时,外出务工被视作“走资本主义道路”,但干部们大多“视而不见”,只是到了农忙时节,是必须回来干农活的,否则,就会派民兵去“请”。
村口有一座土坯草屋,乍看上去像是乡间茅厕,只是外面多了一口烟囱。这是那年社教队为解决社员洗澡问题而盖起的“浴锅”房(主要还是为他们自己)。每到冬季,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,村里人就会抱来稻草,挑满一大锅水。同一锅水,男人洗过,才轮到女人洗,从中午到晚间,清水变成了浑水,再由浑水变成了“酱汤”。
上浪头属“五山、二水、三分田”。在那“以粮为纲”的年代,村里只能种植水稻、小麦。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人们将“一年两熟”打出的粮食,一次次,一队队,挑上好几里山路,早早送到公社粮站,往往还要再排队等上几个时辰,而家里的口粮已所剩无几。待到“青黄不接”时,只能拾山芋皮、挖野草根艰难度日。
这里可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锦绣江南,人间天堂啊!
农民兄弟对国家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太大,已远远超出了无私奉献的极限,却从未想过该索取点什么。
正是“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”!
年底将至,乡亲们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“分红”日子。那天,每家都能分得几十甚至上百元的“工分”钱(不含“超支户”),这可是全家人一年的血汗钱啊!
在这欢欣的时刻,婶子们盘算着给家里人扯上新衣服,给孩子们留下“念书钱”,打年糕,炸米花,做豆腐,还要……。
需要用钱来弥补亏欠的地方太多啦!愁云再次覆盖了人们难得一见的笑容。
斗转星移,梦里山村
这几年我曾回过几次上浪头。
看!宁杭高速、宁杭高铁穿境而过,打破了千年沉寂,村里好多伢子通过考学也飞出了大山,“整村找不到一个会写信的人”,已永远成为历史;
再看!村子周围生长着成片的香樟、女贞等观赏林木。秋季来临,五色重叠的树林将小山村紧紧拥抱,层林尽染;
忘不了,在鸡鸣狗叫的清晨,我推开房门,尽情享受着天然氧吧,看那不断向南流淌的碧水,还有随风摇曳的垂柳;
忘不了,在山间小道,我用竹竿驱赶着成群的白鹅,它们是优雅的绅士,一路曲颈向天高歌;
还忘不了,村边大大小小的池塘,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荡,沐着阳光的春日,微风拂过,漾起道道炫目的粼光;
更忘不了,那满目的绿色原野,还有丰收在望层层翻滚的金色麦浪。
“草木荣枯自有时,万物从容皆自得”。
广袤的大地,是万物生灵的共有家园,容得下世间所有的风雨,也容得下人间梦幻般的情怀,只要你善待她,她定会向你回报弥足珍贵的东西。当年,是乡亲们用天然的良知养育并保护了我们全家,没有这样的大爱,我们家很难挺过那段漫长而艰辛的岁月。
今天,我常给亲友们讲儿时的轶事,动情时不由得潸然泪下。这段人生经历,是我“吹牛”的最大资本,也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梦中的“上浪头”,可敬的山里人,令我永远梦魂萦绕。
50年前的今天,我们举家由省属林场来到“上浪头”生产队“插队落户”,当时我还不到6岁。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,村民们仍热情、无私地接纳了我们。
山清水秀,明清建筑
这是一个仅有10多户人家的古村落,青山秀水环绕,以陈姓人家居多,原名“小陈庄”,是方圆几十里范围内一块公认的“风水宝地”。
她北倚落部山,东、西两侧各有一条四季常流的小河,南面还有一块近百亩的水面—西洋塘。
登北山往南眺望,湛蓝的水网宛若一串璀璨的项链将村子紧紧拥抱,西洋塘仿佛就是镶嵌在村南口的巨大翡翠。每到雨季,山上的潺潺溪水就汇成了湍急的洪流直泻而下,飞舞的浪花欢快地奔向下游的古老运河-胥河。于是,“小陈庄”渐渐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-“上浪头”。
“德志,快过来帮我递砖头”。
一直猫在一人多深坑里刨砖块的徐大爷吃力地挺起腰板,仰面嘶声招呼着儿子。
一阵寒风袭来,让人不由得缩紧了脖子。
“这是什么时候的大砖头”
望着一大摞码放整齐且厚薄不一的大青砖,我好奇地问道。
“我也不晓得”。
徐大爷面带窘色和蔼地回答,眉宇间露出山里人特有的沧桑和微笑。

村北首那一长排二层建筑,归陈家4兄弟所有。远看,其高大的马头墙配以重檐结构,显得格外醒目和大气;近看,内外檐梁枋、斗拱、藻井等,构件巧妙规整,通体合一,上面还配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画。透过时光隧道,不难想象其当年是何等的精致、壮观。
村南边这幢格局完整的小四合院,由德志和小顺子两家合用。高大的门楼前两侧各有一块上马石,门楼下方还立有一对抱鼓石,小时候我总喜欢爬上去搂着石鼓当马骑,那门框上方一对猩红的门楣,煞是惹眼。不难看出,当年,这是一个高级武官的府第。走进院落,但见正厅高大的木柱下方均有墩鼓石,上面雕刻着各式精美图案,显得格外庄重、华贵。
这2幢建筑,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缩影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。可惜的是,人们因缺乏文保意识,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徽派老宅被村民拆毁,取而代之的是简易瓦房(老宅房料可“拆一建三”)。可悲的是,这些“新房”尽在1979年夏季发生的里氏6.0级地震中毁于一旦。
据史料记载,晚清年间,“长毛”(太平军)将原来草木茂盛、香火缭绕的茅山大地,变成了万物萧条、杳无生机的无人区。
“长毛”被剿灭后,为尽快恢复生机,朝廷将河南、湖北两省交界处的灾民整村迁此定居,这里幸存的老宅便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新主,而新主们自然是不知原主是谁了。
热心相助,亲如一家
山里的人们善良、热情且非常好客。无论男女长幼,从没有把我们家当外人待。
初来乍到,家里人对干农活是一窍不通。种地,担水,打柴,大家再忙也想着帮我们家做,就连孵小鸡、喂猪的活也是大家伙手把手教的。队里分粮、分油、分鱼、分草,哪样都想着我们家,每次还直接挑送上门。自留地还安排了最好的地块,每逢耕地、育苗、灌溉、收割季节,人们都主动前来“搭把手”。
家里养的十几只大白鹅,由村里的姐妹集中放牧。为了有所区别,各家会在自己的鹅背、鹅头上涂抹各色颜料。远远望去,几百只五颜六色的鹅在水凼、草丛间自由觅食,展翅欢跳,蔚为壮观。

说真的,当时我是很烦他的。
在学校或在路上,只要有人敢欺负我,村里的伢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冲过来保护我。一次,我和邻村的一个同学打架(并非全怪他),莽子看到后气冲冲地直接追到他家门口。
“小来子,快过来!”
我懵懵地跑进堂屋,只见中央摆放着一口黑色棺材。
“小脚奶奶死了,可怜哦!戴上孝帽,给奶奶磕个头吧!好听话的伢子啊!”
听着大婶那哀婉的语调,我顺从地模仿他人行了人生中第一个叩拜大礼。
是啊!村里人是真心把我当成了他们自家的孩子。
那时,外出当兵是众多农村青年的梦想。1972年冬季征兵,我红旗哥随公社70多名适龄青年到县医院参加体检,被定为甲级身体(全公社只有2人)。在讲求“根正苗红”的政治条件下,全公社仅有3个入伍名额,身为“黑五类”之子的哥哥居然榜上有名。
哥哥离家前几天,乡亲们陆续都来我们家道贺,仅鸡蛋就留下了满满一竹篮,这可是乡亲们仅有的盐巴钱啊!
新春临近,大队蒋书记还专门由公社给我们家稍来了红底镶金的“光荣人家”匾额。
艰辛劳作,清贫生活
“太阳落山哟喂喜洋洋啰哎……”
夕阳下,五十开外的王大爷手牵着牛,肩扛着犁,在坎坷的山路上边走边亨唱着祖籍河南花鼓戏,这高吭而悠扬的小调不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山谷间久久回荡。
在“农业学大寨”、“战天斗地”精神的感召下,每年寒冬腊月,村里“整劳力”必须到几十公里以外“上河工”。这不仅没有“工分”,而且还要自带粮草、被褥。冰天雪地中,民工们衣衫褴褛,住窝棚,喝稀饭,就咸菜。为了能赶在年三十和家人团聚,有人竟在凛冽的寒风中星夜步行近百里的山路。
那几年,提倡“移风易俗,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”。大年初一早上,人们一吃过汤圆,就得下地干活了。
养鸡,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。鸡蛋除了留给孩子和孕妇补身子,剩下的还得拿到供销社换成油盐酱醋。一旦遇上鸡瘟,全村的鸡就会死光光;一旦遇上“禁鸡”(说是“割资本主义尾巴”)全村的鸡就被宰光光。

那时,外出务工被视作“走资本主义道路”,但干部们大多“视而不见”,只是到了农忙时节,是必须回来干农活的,否则,就会派民兵去“请”。
村口有一座土坯草屋,乍看上去像是乡间茅厕,只是外面多了一口烟囱。这是那年社教队为解决社员洗澡问题而盖起的“浴锅”房(主要还是为他们自己)。每到冬季,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,村里人就会抱来稻草,挑满一大锅水。同一锅水,男人洗过,才轮到女人洗,从中午到晚间,清水变成了浑水,再由浑水变成了“酱汤”。
上浪头属“五山、二水、三分田”。在那“以粮为纲”的年代,村里只能种植水稻、小麦。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人们将“一年两熟”打出的粮食,一次次,一队队,挑上好几里山路,早早送到公社粮站,往往还要再排队等上几个时辰,而家里的口粮已所剩无几。待到“青黄不接”时,只能拾山芋皮、挖野草根艰难度日。
这里可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锦绣江南,人间天堂啊!
农民兄弟对国家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太大,已远远超出了无私奉献的极限,却从未想过该索取点什么。
正是“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”!
年底将至,乡亲们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“分红”日子。那天,每家都能分得几十甚至上百元的“工分”钱(不含“超支户”),这可是全家人一年的血汗钱啊!
在这欢欣的时刻,婶子们盘算着给家里人扯上新衣服,给孩子们留下“念书钱”,打年糕,炸米花,做豆腐,还要……。
需要用钱来弥补亏欠的地方太多啦!愁云再次覆盖了人们难得一见的笑容。
斗转星移,梦里山村
这几年我曾回过几次上浪头。
看!宁杭高速、宁杭高铁穿境而过,打破了千年沉寂,村里好多伢子通过考学也飞出了大山,“整村找不到一个会写信的人”,已永远成为历史;
再看!村子周围生长着成片的香樟、女贞等观赏林木。秋季来临,五色重叠的树林将小山村紧紧拥抱,层林尽染;
还再看!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引领下,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乡亲们利用山里的自然条件和特产办起了“农家乐”,建起了“度假村”,通过辛勤劳作而脱贫致富。

忘不了,在鸡鸣狗叫的清晨,我推开房门,尽情享受着天然氧吧,看那不断向南流淌的碧水,还有随风摇曳的垂柳;
忘不了,在山间小道,我用竹竿驱赶着成群的白鹅,它们是优雅的绅士,一路曲颈向天高歌;
还忘不了,村边大大小小的池塘,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荡,沐着阳光的春日,微风拂过,漾起道道炫目的粼光;
更忘不了,那满目的绿色原野,还有丰收在望层层翻滚的金色麦浪。
“草木荣枯自有时,万物从容皆自得”。
广袤的大地,是万物生灵的共有家园,容得下世间所有的风雨,也容得下人间梦幻般的情怀,只要你善待她,她定会向你回报弥足珍贵的东西。当年,是乡亲们用天然的良知养育并保护了我们全家,没有这样的大爱,我们家很难挺过那段漫长而艰辛的岁月。
今天,我常给亲友们讲儿时的轶事,动情时不由得潸然泪下。这段人生经历,是我“吹牛”的最大资本,也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梦中的“上浪头”,可敬的山里人,令我永远梦魂萦绕。
岳晓春,于2020年元旦

作者

作者
岳晓春,男,1964年出生。爱好读书,旅行。当过农民、营业员、教员,有较强的个性思维能力,现为银行员工。 其散文作品有《我的老照片》《俺们的佳佳》《山路句曲》《大山里的“女神”》《丰碑》等。
来源: 新沂文艺
发布评论:
热门内容:
- 新沂信息网资质
- 打造家门口的“党史文化墙” 开辟党..
- 新沂海事推动支部共学共建 让党史学习..
- 举报欺诈骗保 我市发出首笔奖励金
- 新临社区:义诊进社区 服务入人心
- 停电通知!新沂过几天这些地方将停电!..
- “共创全国文明城 争做新沂好网民” ..
- 年终总结出炉——回眸2022,不忘初..
- 新沂部分人群已接种新冠疫苗!在哪打?..
- 新沂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..
- 2035年发展规划,对于副中心城市的..
- 喜报!新沂获颁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城市..
- 新沂市信访局2020年公开招聘 劳务..
- 新沂海门中学面向2021年应届毕业生..
- 关于人社信息系统暂停服务的通知
- 墨河老街,变了!!
- “职”等你来,江苏景尚测试技术有限公..
- 大润发MINI ,来了!
- 新沂北郊派出所线索征集通告
- 【招募】“城市治理,共建共享”现在报..




